摄影/金汀
文/赵云
金汀,一位功底深厚扎实的摄影师。论理论,他经常现身在各类讲堂;论技能,他可以用1/8速度手端着拍出清晰作品,能够深入研究红外拍摄方法;论后期,他多次在《大众摄影》杂志上分享独家技法;论创意,他最终呈现作品经常让人”眼前一亮“。
金汀,一位安静而低调的追寻者。对任何人,哪怕对他的学生,也十分谦虚而尊重;他常说:知识是共同财富。每次解答问题,他总会知无不言,有根有据,让人心悦诚服。当我们用时空跨度衡量他的作品时,更能看到金汀前进的脚步和轨迹,而且坚实有力。
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和创作题材的变化,许多国人摄影目光逐步转向了国外。有摄影人的地方,几乎都有中国摄影师的影子。近年来,无论是国际赛事,还是国内沙龙,亦或举办展览,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国外作品比比皆是。但仔细观之,不少似曾相识;能触动灵魂,让人过目难忘的作品,确实少了一些。相较而言,金汀呈现的这组尼泊尔创意作品倒是让人耳目一新,前不久网上传播时,受到热捧,好评如潮。我几乎阅读了所有网友的留言,兴奋之中坚定认为:越是大众接受的,就越有存在和探讨价值。
a.在“形式上”,这组图片给人“久违”的感觉。在常态化的审美疲劳中,人们对创新的作品已经是一种渴望。作者适应需求,在大量研究过去尼泊尔摄影作品的基础上,选择了差异化的“突破点”,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风铃和传统特色的鼓作为载体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
作者通过强大的后期手段,以踏雪无痕的方式,把环境作品置入在风铃之中,以展示尼泊尔乡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以高调淡雅的方式,把人物特写置入在鼓面之中,透过简洁、干净的画面,突出主体,表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相依相偎的亲密情感。这一切做得自然贴切,润物无声,达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
b.在“内容上”,这组图片完整地表达作者的主观倾向。尼泊尔是全世界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农业占了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八十,但它又是全球国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度,人们不过分追求物质刺激,心中高悬着不变的信念。细看每幅图片,随处可以看到:真实、淳朴、亲近、开心、和谐、秩序、平静,而这些都得之于他们心中的那份神圣信仰。
对于这个重要而普世道理,作者借用“铃”和“鼓”的画面形式来表达,因为“风铃”是尼泊尔古老众多的寺庙内必挂的象征物,微风吹拂的悦耳铃声清远飘渺,不断触碰和强化心中的信仰。而最具传统特色、最为广泛普及的Madal鼓,声声悦耳,颤动心房,仿佛警示民众传承民族精粹。作者把尼泊尔的重要元素融合到自己想表达的观念之中,其用意是不难理解的,给我们的启发思考也是多方面的,从这个角度看,摄影的价值的确非常深远。
c.在“学术上”,这组图片为纪实作品的艺术化进行了初探。这种探索,其实也是在试图回答追求“美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追求“美”与追求“客观”兼得的问题。希腊以来的艺术观念实际上是“模仿”和“再现”,“客观”于是也成为一种衡量艺术优劣的标准。进入20世纪后,传统艺术样式受到许多新现象的冲击。不难发现,艺术不但可以再现客观现实,也可再现主观的“观念现实”,“观念”也可成为艺术创作的资源,观念艺术也随之诞生。
从以后的实践看,艺术随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呈现越来越多元的变化,即使是传统的艺术样式,也在产生内容的观念变化。金汀近年来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他的“符号”、“冬季坝上”等系列作品,都有观念上的创意,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摄影有N条路,金汀在探索中坚持观念引领,把主观想法变为“观念现实”,他为此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其实他选择的是一条适合自己路。
本期嘉宾·金汀
1963年出生,自由摄影师,现生活工作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