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镜头对准了人类社会生活,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城里的乡下的,身边的远方的,熟悉的陌生的;也不管是选择什么样的对象,从哪个角度入手,都是可以的,也是都能够拍摄出好照片的。
好照片源于爱心
摄影史上的先驱们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有摄影先驱汤姆森《伦敦街头生活》、里斯《另一半人是怎样生活的》、海因《美国童工》、阿杰特《老巴黎》等,用来记录现实状况,揭示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世界各地开拓了真实记录人与社会的人文纪实摄影之路。
在那之后,世界各地大量的摄影家投身于此,如布列松、兰格、伊文思等为人文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使人文摄影成为影响重大的摄影流派。其中,还有一部分摄影家聚焦于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例如中国摄影大师庄学本在上个世界30年代拍摄的《中国西部民俗风情》,就是这样的划时代人文摄影作品。今天,这些“老照片”不仅是珍贵的民俗档案,而且以浓厚的人文精神感染着我们。
那么上述这些摄影先驱为何能如此伟大呢,我觉得真正的关键就是他们都拥有一颗爱心,无论是面对社会与家庭、面对苦难与悲伤、面对亲人与外人,都会充满爱的去看待,都会以尊重和关怀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就如摄影大师卡尔-布列松所说“一个摄影家,不论作品画面多么精彩、技术多么到位,但如果远离了爱,远离了对人的尊重理解,远离了对人类命运的认知,那么它就一定不能成功”。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文摄影家具备一颗慈爱的心,是其所有人文摄影活动的圆心。例如《亲吻》,是我在在印度骆驼交易集市上捕捉的画面,一位印度老农与即将售出的骆驼依依不舍,像亲人一样的亲吻告别,当时这个瞬间让我深深地感动——骆驼好像也成了我的家庭伙伴,这也让我在拍摄中非常的亲切、不舍与伤感。
当一个人文摄影家有了大爱、有了关怀,创作时就有了丰富的情感,内心中就有了火热的温度。这些内心的情绪必然会在拍摄行为中显示出来,也必然会最终呈现在你的作品中。虽然,对于大部分摄影朋友来说,都只是业余爱好,不是职业摄影师,但是,如果大多数摄影人都能怀着一颗爱心,去观察社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用相机记录下这些通过爱心去观察的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等画面,就一定会为这个时代留下更多的珍贵影像,用照片去帮助更多的人,作为摄影师的我们应当为时代尽一些绵薄之力,大海就是无数雨滴汇聚而成的。
带着爱心去发现
很多人常常到了某个拍摄地找不到感觉,觉得没有什么好题材可拍,往往一次创作选不出几张满意的作品。我认为,这都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去粗浅的看,过于浮躁或是急功近利的去寻找被摄对象而导致的结果,其实好作品是不会轻易就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如果要总结这种现象,那就是缺少一颗安静的心和缺少带着情感去看——如果带着爱心去观察,你的作品就不一样了。
比如《留守儿童》
在中国很多农村,很多青年都在外打工,有许多小孩成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此图拍摄的是安徽临涣一户农家孩子,他坐在床上看电视,被子上的母鸡是孩子的玩伴,背景中孩子父母的结婚照合理的交代了环境,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孤独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这一生动感人的画面,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赞赏,正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我始终认为,不论是到任何一个地方,某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某个街头、巷尾和房屋,如果说你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东西拍的——在心里有厌烦了,那么你肯定就找不到东西拍,也拍不出好作品。
因为你缺少了爱和激情——先入为主的思想必然会影响观察与拍摄。只要你是全身心地融入到拍摄环境当中,用心去拥抱去感受,就会有发现,就会有拍不完的东西。
将我们的爱心放射出去,心与爱一起走,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能找到那些可拍摄的人和事,不管他们是在眼前、还是哪个边角旮旯。
这一点我在拍摄《妆扮》中就是如此,到了大凉山,很多摄影家会去追逐祭祀、放牧、劳动等重要活动,我则将目光放在一些生活琐事上,我不停的在村子里观察与寻找,挨家挨户的去串门,结果发现在大凉山彝族一户农家,奶奶正在为孙女盛装打扮,我觉得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场景里,包含真正伟大的爱——让我一下子被触动了,于是拍到了这幅浓郁生活气息的真实画面。
情感是有温度的
另外,人文摄影的拍摄过程也是每一个作者表现自己思想观念和情感投入的过程,这是一个作者与对象之间互动完成的过程,虽然摄影行为的主导者是摄影家,但对象的心态动作却是与摄影人有关联的。你是百分的关怀和温暖,被摄对象也就会回报以笑脸和配合,有很多人是以冷漠的态度对待被摄人物,那么对方也就会反感你甚至拒绝你。我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县拍摄过一幅《掌心的爱》,记得当时就是一个情感互动的结果,现场我先与两位老人有很好的交流,然后在他们高兴的配合下,伺机抓拍了这幅非常感人的场面——爷爷奶奶将孙子像宝贝一样,拥抱在掌心里喂食。
事实上,只有当你被别人接受之后,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拍摄。这时候就涉及到了摄影家的情感是否充沛、是否投入。很多影友问我,你的照片中的被摄者为什么那么真实自然?你那么近的距离拍摄难道不会让被摄者发现?你是抓拍还是摆拍的?在我的作品中,一半是敏锐的视觉与快捷的反应抓拍的,而另一半则是与被摄者沟通与互动之后拍摄的。我的拍摄经历告诉我,摄影者的情感温度与对象的情感温度可以说是相互对应的,我以炽热、充沛、真诚的情感去友善的与被摄对象去交流,必定会引发被摄对象的情感兴趣,他们就会给我展示出最好的状态。
这里来看两幅作品,《深情一眸》是在不丹王国拍摄,那里的人民生活安逸、能歌善舞,有着全球最高的幸福指数,画面中女孩痴迷地望着弹琴的男友,流露出深情的眼神。
《天伦之乐》是在尼泊尔拍摄,画面中母亲搂着女儿,看着吃奶的小宝贝,说着开心的悄悄话,真正体现了双重母爱融合在一起。只要在拍摄中投入深情,拍摄出来的画面也就真情生动,似乎也具有了暖人的温度——温暖每一个观众的心。
情感大于美感
这里我还要强调地的是,人文摄影并非只是拍摄美好的对象,很多时候还是要面对苦难和悲伤,也不是刻意去追求画面的光影或形式感。我拍的很多对象都是不美的,贫困地区、枯瘦人形、破旧衣衫,从视觉上看似乎是缺乏美感的,在摄影创作中我并不过多去表现形式与美感,而是更加注意人物情感与情绪的刻画,在情感刻画的基础上去结合现场的光影色彩以及点线面的组合来把控好构图获取更美的视觉效果。
人文摄影,情感大于美感。只要在爱的前提下去观察、去深入并充满情感去拍,去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就能出好作品。就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引起社会的关注,这种情感的力量,总是远远大于美感的。
例如《爱在心间》的画面,是一幅表现人类亲情的作品。在贫穷的非洲在迷茫的雨中,父母将孩子藏在怀中呵护着,用仅有的毯子来遮盖,这是苦难中的爱,虽然画面有些简单直白,不如一些摆布出来的画面美观,但是一瞬间的亲情流露震撼人心。
再如《自强不息》这幅作品,在边远的乡村、在荒凉的路上,一个残疾的孩子身带红领巾,静静地站立在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腿,衣服破烂不好看,表情也不是大家喜欢的笑脸,但他深锁眉头的眼神中充满着自强不息的目光,让观者敬佩和点赞,这就是坚强与爱的关联。
这两幅作品都是借用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画面中并没有优美的形式感与强烈的光影效果,但却使观众从这类人文摄影作品中既得到视觉上的传真,也有情感上的共鸣,更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所以,人文摄影不仅是简单记录人文生活的景象,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
大文学家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事实上,真正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思考的,主要是这样的“苦难”之作。
例如这幅让很多人感动的《渴》,是我在大凉山拍摄的一幅真实画面,寒冷无情的冬天,父母为了生计而外出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才几岁的小孩子渴了,没有热气腾腾的饮料喝,只能就着冰冷的自来水。被摄孩子脸部被冻的满是褶皱,与城里的孩子的皮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在拍摄中我特别注意使用虚实手法来突出孩子的脸与手,同时选择高速快门来凝固冰冷的水流,以突出主题的细节来再现这一生活真实感和典型的人文生活形象。
虽然这样的画面让观众震撼让观众悲切,但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更引起更多人们对大凉山孩子的关心与行动。而拍摄具有情感的作品,恰恰更需要一个人文摄影家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才能发现这样的画面与这些细节,从而获得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好作品。
本文内容摘抄自陈建强老师的《人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