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人人摄影的时代,男的、女的、专业的、业余的、年轻的、年老的等各种人群,手机、单反机、傻瓜机和摄像机等各种器材,都在拍照、都在观看、都在发图、都在交流。但无论谁来拍、拍什么,从结果上来讨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人人都不喜欢平淡,人人都喜欢精彩。
精彩与平淡一步之差
对于那些简单的随手记录、缺少镜头感的、没有摄影语言的、主体不突出的、形式感不好的,不具备好照片要素的,人们就不感兴趣或忽视,或者说是见了转身就会忘掉。
例如《佛教圣地》这幅宗教题材的人文作品,拍摄于缅甸蒲甘。
图a是走到就拍,随手记录了三个小和尚的背影,毫无构图意识和摄影技巧的应用,画面简单记录,属于平铺直叙照片。
而图b则是精心选择并拍摄的画面,在两个方面来进行优化处理。一是注意抓住生动的人物动作,更主要地是后退了几米的距离,来收纳环境要素——这就交代出非常重要的塔林背景元素;而且在构图上有前后空间的变化,色彩也有强烈地冷暖对比。两图相比,前者被人们忽略,后者却是大家点赞的出彩之作。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文摄影构图,退一步方能海阔天空,看到与表现出更多的有利于主体的陪体和环境。
摄影是一门用光影造型的艺术,如果画面缺少了光影的运用,在形式感就会显得平淡无奇。好作品不仅要有好主题,还要有艺术感染力才不至于平淡无奇,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光影造型和画面形式感做文章。
请看《路漫漫》一作,是以光影元素来取胜的画面。是在晴天清晨斜阳下拍摄,画面由明暗交错的线条构成一个纵深空间,其中有一个小和尚在光的勾勒下十分醒目。试想一下,这幅作品如果是阴天拍摄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光影效果、这样的色调对比。
我们再来看《在忏悔的伊斯兰教女孩》一作,
在暗色背景中,一抹阳光从窗户里射进来,照射在女孩的身上,大面积暗背景的烘托为在忏悔的女孩增加了忧伤的神秘气氛。在这幅作品的拍摄中,最主要地就是明暗影调的对比应用——突出人物主体、增加画面感染力,并选择了一个能包括人与较大背景的合适距离来拍摄。如果在现场面对如此大的光比,却不懂得如何测光或者不了解在后期制作中如何把控作品的反差与细节,不能发现窗户强光这一关键要素,所能营造的这种高反差光影效果,不能合理把握拍摄距离,就有可能不会去拍摄此画面或者拍摄后也得不到好的光影与细节表现,都将导致精彩变为平淡。
可见,没有好的光影与细节,没有好的形式感就会显得平淡。
合理利用陪体
陪体是用来辅助主体的人和物,它可以起到美化和衬托主体的作用。虽然陪体只是陪衬,但我们在选择安排陪体的时候,要合理合适。既不能过于抢眼——会喧宾夺主,也不能省略不用——可以构成丰富变化。
例如《课堂内外》就是如此,专注学习的学生与教师外的老师形成了里外呼应与画面的左右平衡,也让作品的主题内容更为丰富。画面拍摄重点是两位女学生,她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吸引着观众,同时有一位教师出现在背后——有点模糊,这样就达到了陪衬而不抢眼的目的,
再例如《龙达飞扬》的画面,熊熊的烈火与黎明的天空形成了冷暖色调对比,很好地衬托出甘南藏民的虔诚信仰,很准确地告诉我们这个宗教仪式——在黎明时分就已经开始。这时在拍摄处理上,我采用较高速度的快门,既可以很好地抓住人物抛洒经文的精彩动作,也可以将火焰腾空而上的瞬间。
弱光下拍摄人文题材,是我十分喜爱的拍摄时段,往往会拍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气氛与光影色调。人文摄影很多时候与风光摄影一样,需要起早贪黑,才能拍到与白天不一样的光影色调。
任何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技法来实现。只有善于提炼和运用造型、光影、色彩与各种对比手法等形式感的元素,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出彩,跨越平淡的地界。
其实,我们对照片好坏标准的认识,是随着我们摄影眼光和摄影水平增长而不断变化和进步的。因为摄影意识的提高,会导致我们观看和拍摄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许看起来并不好,但却是常很多渴望提高自己的摄影师都会面临的过程,也是自我痛苦挣扎的过程,这时你可能会很困惑很迷茫,甚至看起来退步了,也可能会不被认可或接受。
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活在自我满足之中,必须敢于在技术上在思维理念上挑战自我,去面对各种困惑与挣扎的过程,因为高贵的痛苦,比廉价的快乐更有价值。
本文内容摘抄自陈建强老师的《人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