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的加与减
“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这几乎是每一个学习摄影的人都听说过的经典语录。意思是说,绘画是在一张白纸上,由画家用画笔按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加上人物、房屋和山水等,最终描绘出一幅画面。而摄影是从一个真实现场中,由摄影家用相机根据自己的发现,对被摄人物进行选择、取舍和提炼,瞬间拍摄出一幅照片。
排除杂乱用减法
我们知道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常常是人物繁多又杂乱,所以许多初学者在拍摄人文摄影题材时,往往会拍的过于松散繁杂,照片中会包含很多元素——好的坏的都有,结果是导致画面杂乱。原因有几个,首先一个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取舍与提炼主题,没有排除杂乱的元素。其次也由于胆怯与害羞,不敢靠近被摄对象来消除干扰。
一幅优秀的人文作品,应做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应充分表达人的情感,应将人物事件的精神境界通过对环境的取舍与构图布局突出强调出来,舍弃那些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当地安排陪体,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
所以在摄影中,减少减少再减少,让杂乱的、多余的干扰元素消除掉,是我们需要重视和掌握的技巧方法。
这里先来看一个对比案例《凝视》(图1),两幅在同一地方拍摄的画面,有着明显不同的效果。图1a拍的是环境人像,人物形象与神态的感染力不够,因为有较多背景的纳入,这并没有为主题带来多少帮助。
图1b是在前面基础上运用了减法的处理,只留下少量背景,对被摄者用特写镜头来呈现,在强调人物的相貌神情上,显然更具感染力。
再来看《转动的虔诚》(图2)这个对比案例。当时我跟随着2位转经的藏民,伺机拍摄他们的背影,图2a虽然在构图布局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按下快门时我就意识到画面过于具象,于是想可以更为饱满的构图取景,只留下前景中转经老人的手,这样拍摄了图2b——更加含蓄的表现这一内容,也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图2a
图2b
这都是最常见的运用减法排除干扰,以突出主体的案例。
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充分认识和掌握到“摄影是减法”。
于是,在一张画面中,尽量容纳少的内容,使画面更加简洁。这时,在相机取景框中常常会出现身体局部或者人脸等填满画面的构图,或者也拍一些略带环境的半身人像。因为,我们的思维中早已溶入了摄影是减法的规则,因此会尽力追求画面简洁。
丰富信息用加法
其实,在我的眼中,人文摄影的拍摄,画面既是减法也是加法,好作品是加法与减法灵活组合运用后的结果。减法可以获得突出的兴趣中心与干净的画面,而加法可以溶入更多的内容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元素,从而交代出更多的信息量,可以跨越时间给不同的人反复解读。但是加法的运用相对减法难多了,因为既要加出能够烘托主题的信息量,又要使主体突出,还要令构图与画面布局有序、有节奏感与美感,所以构图的时候需要更静心和讲究。因此加法是掌握了减法之后时的另一种提升与境界。
例如《经幡飞舞》(图3)一作中,图3a 是虔诚的藏民面对经幡在做朝拜,画面十分简洁且具形式美。但是我觉得画面还是比较“空”,少了一些可以构成呼应与对比的元素。于是我在拍摄地耐心等待背景中出现的人物,这样拍摄了图3b——画面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动有静,形成了对比关系,显然是更加生动活泼。这正是画面加法的运用之一。
图3a
图3b
当然,这个加法与绘画是截然不同的,是必须在现场改变取景来实现。这更需要人文摄影家注意对于环境背景的观察取舍,将有特点的环境纳入进画面,丰富作品的内容。
例如《乡村理发站》(图4)就是特别典型的一个对比案例。图4a 是近距离拍摄的乡村理发场景,人物形象鲜明,画面饱满,是减法的运用。图4b并没有使用减法的原则去拍摄,而是采取加法的原则重新构图,扩大取景范围——将小溪与背景的房子一起纳入画面,十分合理地交代了这个极具特色的户外理发铺所处的环境,作品也就有了更多的信息量,更有地域特征、更具有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图4a
图4b
如果没有两图对比的话,人们会觉得图4a 还不错,但是看过图4b之后,就会觉得图4a是拍的多么失败的照片。
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人物,可是就因为环境元素的增加,后期强,ps,摄影,陈建强,后期,摄影技巧,图文画面一下子精彩且耐人寻味了。在人文摄影创作现在应该更多地去思考与观察,走出自己的惯性思维,对同一拍摄主题去灵活交替运用加法与减法获取满意的画面,并提醒自己带着这种思维去拍摄,久而久之你的加法与减法的运用就会自如了,作品自然就会丰富多彩,耐人寻味。
本文内容摘抄自陈建强老师的《人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