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是摄影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合理运用它,不仅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主体,还能够增强画面的艺术氛围与视觉感染力。在具体拍摄中,常用的对比表现形式有: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冷暖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明暗对比等等。
虚实对比
虚实对比是深受摄影人喜爱的表现手法,它主要是通过镜头的景深原理和慢速快门的作用,使画面中的人物影像有虚(模糊)有实(清晰)——通常是主体实、陪体虚,虚实相互衬托之中,不仅实现突出主体和隐藏环境的目的,还可以给人以含蓄的联想空间。
我在拍摄《非洲男儿》(图1)时,就是应用了虚实对比的手法。原现场中被摄对象排列一行,如果都拍摄清晰的话,可能就流于一个单纯的记录照片了。那么利用虚实效果来制造对比效应,突出其中一个精装的小伙子,就是最好的方式。于是我选择大光圈并将焦点定在主角脸上,咔嚓一下完成了这幅画面——英俊刚毅的小伙子特别醒目,其他的人却朦胧模糊,整体艺术氛围也得到了强化。
大小对比
在摄影画面内,无论是人还是物,都存在着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低、粗与细、宽与窄等不同的形体。
我们可以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通过各种技法让主体与其陪体构成大小对比、长短对比和高低对比等形体对比关系,以强调或夸张它们原有体积大小比例,从而使被摄人物的视觉形象得到了新的加强,成为画面中无可争辩的主角。
《故乡的树》(图2)就是一个大小对比的典型之作,因此非常形象化地表现了人与树、人与故乡、人与大自然的递进关系。这幅画面的拍摄,摄影技巧到没有什么特殊,仅仅是合理运用了对比手法,可是从形式感还内容上都让人深思:树是真正的巨大,高耸入云天;人是真正的渺小,细小似蝼蚁。
如果我不是将人与这棵大树放置在一起,这样的视觉效果和内容意蕴,观众又何以感受得到呢。由此可见,大小对比的强大力量。
动静对比
如果在同一个画面内,有充满动态、动势的人和物,也有稳定、平静的人和物,两种不同性质的要素相处一起,就必然产生动与静的对比。
对于人文摄影来说,抓住了人物之间运动与静止的差异,就能更好的强调画面中的运动感,使主体在动或静的衬托下更突出。
要说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动感,作品《收获季节》(图3)当属成功典范。打麦场上,麦子铺满一地,有人翻草、有人抄捆、有人碾压,看起来很是普通平常的农活,要拍摄出彩真是很难很难。我知道当快门速度在1/20左右时,农用车会模糊虚化——就像在跑动一样,而站立的人依然会保持清晰状态,于是我有意选用慢门拍摄,营造出动静对比,也就很好地表现出秋收的繁忙景象。
明暗对比
无论是彩色照片还是黑白照片,画面影像都是由不同的明暗层次组成的,明与暗之间不光是层次细节,还可以形成明暗对比关系,对于突出主体对象具有明显的作用。如一片白色中一点黑色就很突出,反之亦然。
《身影》(图4)就是这样以明暗对比来取胜的作品。在这幅画面中,是两种大的影调区域,一个是黑色——人物剪影和房屋阴影,一个是浅灰色——大片的墙面,显然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结果如何呢?明暗对比之下,人物更清晰突出,整体画面也笼罩上了一种神秘感。
疏密对比
“密不透风,疏可跑马”是古代画家对疏密关系的最佳总结,其意思就是说在一幅画面中,应该将所有的要素安排得有疏有密——有的地方拥挤、有的地方疏朗,而不能像撒胡椒面那样面面俱到、平均整齐。这个疏密对比,对于我们的摄影构图同样重要和有效,同样不能让人和物等都堆积在一块,也不能都平均分配。当然,摄影中疏密对比的构成要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各种线条和光影等。
这里以作品《激情之舞》(图5)为例来说明。
在这幅照片的拍摄中,我想到可以利用疏密对比,来构成活泼又不杂乱的画面。于是取景时在画面左边留下了密集的人物、下半部分是繁多的人和光影——共同交代出一种欢舞奔放的场面,但在画面上方,尤其是右上部分,大片的天空,只有一个舞者的人头冲了进来——突出其主角身份。这样看起来就很自然,而且还强化了真实的现场感。
请记住,利用对比来构图叙事,是为了突出主体和营造氛围。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既可以只用一种对比手法,也可以多种对比手法都上,让画面更加丰富多样,使作品更加精彩纷呈。
本文内容摘抄自陈建强老师的《人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