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人生三境界,学习三境界,也是摄影的三个境界。
当你经过前面关于观察发现与艺术思维的引导之后,当你掌握了“前后呼应、左右平衡、高低错落”等构图要领之后,你会发现你的观察力大幅度提升了,你会看到以往你所看不到的细节与画面,你会更敏锐地察看主体与陪体之间的位置、大小、远近、间距、呼应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再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你发觉自己拍的作品比以前更耐看,更耐人寻味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你会发现你的拍摄速度变慢了很多,你的拍摄变得很认真也很拘谨,你按快门的时候变得十分犹豫了。这是因为,你要注意到瞻前顾后的构图法则,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似乎有些刻意而显得不自然了。
回归本真
那如何再一次突破与提高自己呢?这就是还原本质的问题了,更是回归本真的时候了。
当我们初学摄影之时,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新鲜,专业上的空白和强烈的求知欲,都会让我们学习上生吞活剥和囫囵吞枣。到了第二阶段,理论知识精通了,摄影技艺熟悉了,我们就进入到专业的高度,成为行家里手。再上升到第三层面,这时艺术理念、创新意识、专业技艺等已经熔合一体,并真正融化到我们的大脑、心脏和血肉之中,拍摄变成了自然而然的行为、动作和生活。
“看山还是山”,摄影第三阶段,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取景构图要做到随意不随便——拍摄都是在摄影人的直觉主导下,举起来就拍——快速完成的精彩瞬间,随意之中就拍摄完成。
例如《家乡的河》(图1)摄于马达加斯加,这张照片在现场看见一群戏水的孩子后,我几乎是下意识的举起相机在一瞬间就按下了快门——画面构图也同步完成了。
看似随意其实是有道理的,多年来的摄影生涯,让我的眼睛在看见各种因素时,大脑会直觉判断出现场是否处于最佳组合状态——串联一起的完美瞬间,对于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最佳组合画面,也是主体与陪体在远近、大小、疏密、色彩、线条、几何图形等元素,眼到想到手到——快速反应——心手合一。
我认为,当一个摄影师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前后呼应的构图后,就要考虑如何把照片拍得更“活”,更生动、更有趣、更显得随意。
但请注意,这种随意不是草率地随便拍摄,而是一种高水平的意识和胸有成竹的境界。就是在发现拍摄题材后,瞬间就能本能地做出合理的判断与取舍,拍出具有“镜头感”的好作品。
请看《骆驼集市》(图2)一作,这是看似随意拍摄的一张画面,实际是有精心布局和快速选择的结果。当时我来到市场后就在现场隐蔽并耐心等待,当有人和骆驼经过我的面前时快速抓拍——画面中所有元素高地、远近的分布错落有致,充满了节奏感与空间感。这里面既有思维决定观看方式与拍摄动机的主导,更为关键的是好的快速构图取舍——这一点需要不断积累,才能在看似混乱和司空见惯的环境中发现不一样的画面。
镜头感是关键
一个摄影师镜头感的好坏,是他能否拍出充满感染力好作品的关键。
我说的镜头感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指摄影者在最快的时间内,在繁杂的现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视角来拍摄,可使主体、前景、背景与动态瞬间有机的合为一体,同时画面的构图布局合理到位。一句话,一瞬间将发现取舍、构图技巧、主次呼应最佳融合并拍摄完成。
比如作品《荒野猎人》(图3)就是这样拍摄的代表,画面中强烈的现场感,是因为我用了近距离与低角度拍摄的结果。当时在这一场景的拍摄中,我并没有去讲究构图,而是蹲下来以奔跑的人挡住杂乱的背景而已,至于人物的分布和动态等控制,都只是跟着感觉走罢了。
再比如《港口》(图4)也是这样的经典作品,画面中远近大小分布的船只令画面有着极强的空间关系,呈现出清晨繁忙的港口生动的一幕,看着就像是从现场截取的一个片段。如果一味地追求简洁和规整的思维定式来看待这个场景的话,很多摄影人都不会针对这一场景按下快门——这是思维的惯性与思维的局限导致,那就会错失生活的精彩瞬间。
如果说你不具备镜头感或者说镜头感不够好,那么你的画面构图或者凌乱、或者松散、或过于饱满,又或者是当你在前后移动、来回拧动变焦环、寻找机位、角度时,就会与最佳拍摄时机失之交臂。
然而,现场拍摄中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所谓的镜头感,也可以说就是“条件反射”四个字。唯有多拍,多看,多想,从思想上突破自己,才能真正使画面做到随意不随便。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做到拍摄实践中,随时评估出现在眼前的人物和事件,随时分析各种拍摄方案,并快速而准确地调整到位。
比如很多时候,只须移动一厘米的机位,便可以决定背景是否简洁,主体与陪体的间距是否更具有视觉美感;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避开杂乱;只需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便可以刻画出主体或背景某一细节。而这样的变化和这样的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
先来看《理发店》(图5)一作,这是一个间接表现的有趣画面。
理发店的镜子里,将理发店的环境与人物都映在镜子里,而镜子的接缝正好将画面分割成多个影像,形成了几块图案和真实有趣的画面。当时为了避开我自己被映在镜子里,变换了多个位置才找到一个角度,才得到了这张看上去随便拍摄而实际上是精心来拍摄的照片。实际上,好的人文摄影作品画面里要生动自然,在画面中不能让观众看到摄影师的存在。要生动自然的画面,对很多拍摄题材与环境确实很难做到这一点,唯有深入与融入才能做到被摄者不在乎摄影师的存在。拍摄这幅作品时,我在该理发店呆了半个多小时,与理发店里的人建立了友谊,才得以拍出这幅生动自然的画面。
再来看《风餐露宿》(图6)这幅作品,这里面将路边熟睡的孩子放在画面中最显眼的前景位置,另外用几道路面和街上的骑车人来衬托,我选择用全景式构图来拍摄。
如果是为了得到“干净”的画面,或许你会将孩子满构图的拍下来,但是那样的话,就大大的逊色了。而这张看是随意很自然的场面,其实是我精心构思后拍摄的。路边熟睡的孩子在街景与人群(慢门下虚化)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孤独与辛酸。
这个时代摄影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有那些不甘平庸者才得以进入第二境界,有熟练的技艺和漂亮的作品展示给大众。上升进入第三境界的,若非痴迷者、刻苦者、精研者和圆通者是不能通达的。